“一帶一路走進西部”活動舉行,赴寧夏石嘴山市舉辦論壇、開展義診、進行手術指導


■本報記者 裘雯涵

2018年“一帶一路走進西部”滬石醫療衛生科技交流活動近日在寧夏石嘴山市開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多傢附屬醫院16個臨床專業的36位專傢在石嘴山市組成當地“豪華陣容”,通過醫療健康合作高峰論壇、專傢教授大型市民義診、醫院查房與手術指導等系列活動,提升石嘴山市域內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寧夏石嘴山市政府和上海市醫藥衛生青聯主辦。

4小時義診服務市民387名

“你拿著這張門診處方到醫院去開點藥,以後自己要註意膝蓋保養。”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和平廣場上,上海交大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王秋根對一位70多歲的大爺耐心叮囑。在他的“攤位”前,已經排起瞭長長的隊伍。在當地,骨科病是常見病。不少石嘴山市民年輕時都在煤礦工作,勞動強度大又缺乏保健意識,年紀一大,膝蓋很容易出現毛病。一個小時左右,王秋根已經看瞭30多個病人。“我明天還有一臺復雜的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已經和當地醫生做好瞭術前討論。”王秋根告訴記者。
“你不能聽身體的指揮,把身體慣成瞭壞孩子可不行,而是要在藥物的輔助下,自己學會控制。”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九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王忠,則在廣場的另一側反復囑咐一位上瞭年紀的阿婆,怕她聽不懂,王忠還在紙上畫瞭一張表格,讓這位飽受壓力性尿失禁折磨的阿婆每天記錄好排尿時間和排尿量。
從石嘴山二院趕來的當地醫生高敬峰告訴記者,不少老人缺乏基本的醫療知識,因此上海的醫生們對他們格外耐心。“上海醫生特別好。”一位剛看過眼科的大爺告訴記者,他原本以為自己是白內障,經診斷隻是飛蚊癥,整個人都輕松瞭不少。
在石嘴山火辣辣的太陽下,23位參與義診的上海專傢為當地群眾開展瞭近4小時的義診服務,共服務市民387名。交大醫學院還帶來《思南健康學堂》科普光盤,幫助當地群眾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助力當地醫院建醫療高地

義診時,醫生隻能蜻蜓點水地為當地市民診斷,對於那些重病患者,又該如何進行幫助?記者瞭解到,交大醫學院各附屬醫院還按合作醫院分組對接,在三傢當地醫院開展學術講座、專傢義診、查房、門診、手術示教等活動。
記者看到王忠時,他剛結束在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查房和門診,馬不停蹄地趕到義診現場。就在前一天,他還進行瞭一場復雜的膀胱全切手術。“患者是膀胱癌第三次復發,局部手術危險性太高,隻能進行膀胱全切手術。”王忠告訴記者,由於患者已78歲高齡,心臟也有問題,給手術增添瞭不小難度。
一下飛機趕到石嘴山二院後,王忠馬上開始手術。從下午2時到晚上11時多,他完成瞭在石嘴山市進行的首例膀胱全切手術。“我們和石嘴山二院已有十多年合作歷史,還成立瞭專科協會。這幾年,通過在上海的培訓,石嘴山的醫生成長很快,已經能夠獨立做一些較為困難的手術。”和王忠一樣,各附屬醫院的醫生們也在石嘴山市馬不停蹄地進行手術、疑難危重病例分析、專題講座、門診等。近20年來,一批批上海專傢團隊就是這樣穿梭滬寧兩地,助力石嘴山市醫院建“寧北蒙西”醫療高地。

當地每年派醫生護士到上海進修

和交大醫學院對接的當地醫院中,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由於地理位置靠北,醫院的病人中有近半數來自內蒙古。和一院不同,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寧夏第五人民醫院則面臨醫療資源飽和。石嘴山市二院院長陶立坦言,隨著石嘴山市從煤炭工業城市轉型為山水園林新興工業城市,這個過去的移民城市正面臨著人口流失及老齡化的困境。
記者來到寧夏第五人民醫院時,上海交大附屬一院的普外科主任醫師裘正軍正在給病人進行一臺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由於當地醫生缺乏經驗,醫療條件有限,這在石嘴山市算是一場較為困難的手術。每年,來自上海的醫生都盡可能多地給疑難病癥進行手術。即便如此,能夠治療的病人也是鳳毛麟角,其餘時間兩地醫生又將如何交流?
據介紹,兩地醫院已簽訂幫扶協議,寧夏五院每年派出30餘位醫生、護士到上海第一人民醫院進修。這次的醫療合作高峰論壇上,兩所醫院還為遠程醫療平臺揭牌。除瞭術前會議指導,上海專傢還能通過網絡對一些疑難雜癥的手術進行現場指導。
“石嘴山醫院要建設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學科。”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正一指出。為此,學院將繼續以技術協作支援的形式深入當地醫院,精準對接,授人以漁。通過在兩地醫院間進行專業交流,為石嘴山市相關醫院今後的發展指明方向,也讓當地群眾在傢門口就能享受上海專傢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36位上海專傢組成診療抽化糞池台中台中市抽水肥推薦“豪華陣容”

36位上海專傢組成診療“豪透天厝化糞池位置華陣容” 07

台中抽水肥


00E3A4377CD7B5E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eighsfbwi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